陶岔渠首
原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季昌化说道:丹江口水利工程是新中国来我们国家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创造了多个奇迹,有重大历史意义。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近一半在南阳境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一级保护区的全部、二级保护区的大部分都在南阳,调往北方的丹江水,95%以上取自南阳,渠首在南阳陶岔,可以说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名副其实的“大水缸”“水龙头”。
为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面对通水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建设期转入运行管理期的新态势,南阳举全市之力抓好水质保护工作。一方面,坚决防治污染,严格环境准入。先后关停整治企业1100余家、关闭搬迁养殖场1500余家、取缔库区养鱼网箱5万多箱,否决、终止工业项目超过430个,封堵入河生活排污口433个,规范整治企业排污口27个,清理库周及汇水区违法建筑35处,杜绝一切污染项目进驻南水北调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另一方面,确保水质保护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建立起保水质护运行八项长效机制,并在环库区及河流入库口处建成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3个浮标站,对库区及上游丹江河、老灌河、淇河等入库河流水质的16项监测因子全天候实时监测监控,并与国家及受水区沿线省、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联网,为国家调水决策及豫、鄂、陕三省相关部门水污染联防联控、应急响应等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同时,加强南水北调宣传教育,强化干渠日常巡防。在水库库区成立了5支共2000余人的水上清漂和岸上护水队伍,定岗定员定责,对库周区域进行全天候保洁。全市保水质护运行“五员”巡查队伍达 8286人,按照职责分工,对保护区域逐级开展常态化巡查。
干渠两侧生态林
南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水源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围绕“高效生态、绿色有机”的发展目标,在库区及其周边县区重点培育猕猴桃、薄壳核桃、金银花、软籽石榴等生态经济产业,着力发展先进制造、生态文化旅游等环保型产业,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在总干渠沿线县区按照两侧各100米林带宽度标准,连续三年开展干渠绿化,共完成造林3.7万亩,成活率达95%以上,率先在全线建成了连南贯北的生态防护廊道。目前,南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5%,丹江口库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3.2%。全市共发展月季、玉兰、猕猴桃、山茱萸、艾草等特色林果业430.4万亩。其中,月季花卉企业达466家,种植面积达10万亩,有“世界月季名城”美誉。2019年4月,世界月季洲际大会在南阳成功举办,南阳月季走向世界、香飘五洲。
干渠警示标语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已累计调水近247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显著改善了沿线群众饮水质量,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目前在北京主城区,南水北调的水占了3/4,通过南水北调把北京的水资源做了一个很有力的保障。有效缓解受水区的地下水超采局面,沿线各地地下水水源得到涵养,累计压减地下水开采量8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利民工程,不仅解当下北方缺水城市的燃眉之急,更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